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铎让普照寺村“三变”

四川日报 2015-12-06 09:00 大字

不当“镀金佛”当好“村里人”

□本报记者 庞峰伟

初冬时节,巴中市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新整理的土地上,村民们忙着给果树苗施肥;改建中的村道路,工程车加紧施工;聚居点建设现场,三五老乡聚在一起劳动。

仅仅半年,普照寺村这个大巴山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产业有了起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干群关系和谐起来。变化,得从被老乡们称作“村里人”的“第一书记”周铎上任说起。

变化一 村里有了现代农业园

“吃饭靠玉米,用钱靠油菜。”这是普照寺村前些年的写照。当了15年村支书的王东说,农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忙一年,就挣点口粮,用钱只能靠油菜。贫困发生率高,全村320户中有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6月,巴中市政府办公室“80后”干部周铎被选派到普照寺村任“第一书记”,变化开始发生。

要想富,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产业。周铎把制定产业规划列为头等大事。普照寺村位于明阳山梁上,缺水,但阳光、土壤条件适合果树种植。几番征求村民意见,请教农业专家后,耐旱的青脆李被确定为村里主导产业。经过土地流转置换,1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诞生,目前新栽植果树苗2000棵。

“农户按照每亩水田400斤稻谷、每亩旱地320斤玉米的标准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的贫困户返聘到公司当产业工人。这样,他们就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益。”周铎说。

周铎还与在外打工创业的能人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回乡发展。在北京做厨师的王永林两个月前回村成立土猪养殖合作社,贫困户以仔猪入股、大户代养的方式参与合作社,在无资金、技术、场地情况下仍能获得养猪收入。经测算,一头土猪可为贫困户带来至少700元的年纯收入。

帮助贫困户协调贷款,培训种养技术,土鸡养殖、藕池养鱼……周铎与村干部制定的一个个精准脱贫计划,让贫困户的日子有了奔头。

变化二自来水通到贫困户家里

自来水通到家里,让3社61岁的贫困户黄明国“甜”到心里。

由于缺水,黄明国只能到山下挑水吃。两三里山路,对这个腿脚残疾的老人来说很艰辛。周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水务部门启动建设集中饮水工程,目前已解决300多位村民的饮水难题。明年春节前,另外300多位村民也将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除了饮水工程,周铎还争取资金为村里修路、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目前,普照寺村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500多亩;庭园土改项目完成逐户规划,前期50亩全面完工;新修、拓宽村道6公里,2.2公里产业园区环线路完成片石铺筑;全村11口小山坪塘整治有序进行。脱贫的基石夯实了。

“一开始,村民以为他就是来‘镀镀金\’。没想到,他还真在村里扎下了根。”八庙乡党委书记杨文生说,务实,是村民们对周铎的评价。“周书记用1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村59户贫困户,收集的调查表装了一袋子。”贫困户张培金说,半年来周铎五入他家门,从未在他家吃过一顿饭,却为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申请了贫困补助,把夫妇俩介绍到园区打工。

变化三 树起村干部的形象

“第一书记”该怎么干,才能赢得村干部和群众的信任?“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改变一个村庄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选派下村时,周铎记下单位领导的叮嘱。

普照寺村共有28位党员,其中13人在外务工。一些党员前些年发展产业失败,心里就产生了“撂挑子”的想法。

如何让党员干部自觉发挥先锋引领作用?普照寺村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支部学习会,2—3个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活动。破解难事、协调关系、争取项目“第一书记”冲在前,而对于树威信、露脸的活,周铎则把村干部推向前台,使村干部的腰杆硬起来,形象树起来。

3社党员王中明说,以前穷的时候,到村民家里去开展工作,一些村民爱答不理。现在,村民有了奔头,心气儿也顺了,老远看见就会打招呼,还有不少年轻人申请入党。今年,普照寺村可实现30户贫困群众脱贫。

新闻推荐

巴中红鱼洞水库灌区工程开工建设

本报讯(巴水宣记者王成栋)3月27日上午,巴中市南江县流坝乡金台村,红鱼洞水库灌区工程正式开工。根据规划,灌区工程渠系全长163.25公里,包括总干渠、分干渠、支渠等,可覆盖南江县、巴州区30个乡镇,是渠江...

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