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过得就是不一样
4.86万户村民“巴山新居”里过新年
□秦和平 本报记者 尹勇
2月8日清晨7时许,巴州区玉堂街道办事处苏山村一片寂静,村民魏禛叫醒一旁熟睡的老伴:“快点起来弄点吃的,我好跟儿子一起进城买年货。”8时整,第一辆农村公交准时从苏山村出发开往巴城。
中午返回时,魏禛租了一辆面包车,满载年货:一箱烟花爆竹、大红的“福”字、阆中的牛肉、上好的竹叶青……“这年要过得丰富、有品位。”这是魏禛对过年的“规划”。
2012年,巴中市建成农村聚居点743个、“巴山新居”4.86万户。
今年春节,近5万户村民(包括2011年“9·18”洪灾中的1.7万户受灾户)在“巴山新居”里度过了第一个春节。记者选择了3个普通村庄,通过所见所闻,看到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苏山村
1982户村民搬进“巴山新居”
巴州区苏山村村民世代耕种为生。两年前,这还是一个荒凉寂寥的小山村。
和村里其他村民不同的是,村民魏禛还会点砖瓦活,平时到外面做工,维持一家的日常开销。老伴方桂兰起早贪黑,种着4亩土地,收获一年的口粮。儿子媳妇进城打拼,生意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苏山村距巴城只有4.1公里,而就是这4.1公里,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将魏禛等苏山村村民与美好生活割断。
变化发生在2012年,苏山村被列为巴中市规划建设的12个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示范中心村之一,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新建住房1982户,同时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产业,苏山村的村民们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革。
魏禛家的新房在“巴山新居”聚居点的1单元3楼,春节期间,魏禛和儿子忙着装修新房。他家的4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集中经营,公司付给他一年4000多元的土地租金。方桂兰则受聘到公司当起产业工人,负责照看园区里的果木,每天挣65元。一年下来,方桂兰挣了1万余元。
在新家里,方桂兰抚摸着儿媳给她新买的羽绒服,她有自己的盘算:进城时看到巴人广场上的“坝坝舞”很欢乐,她也准备去把头发烫一烫,没事时,像城里那些老太太一样,去广场跳一跳“坝坝舞”。
香炉村
肢残“游击老人”不再“打游击”
除夕前一天,记者来到巴州区水宁寺镇香炉村,只见群山环抱着新居,一幢幢白色的楼房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显得格外醒目,而小楼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家住香炉村5社的陈兴德一家是典型的特困家庭。
陈兴德右腿常年因类风湿无法正常行走,拐杖成为他的另一条“腿”,69岁的老伴除肢体残疾常年卧病在床外,面部肌瘫也导致她无法正常说话。陈兴德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杳无音讯,儿媳更是不知去向,家中2个孙女还需要两位老人照顾。
陈家原本有3间土墙房,2008年地震,附近的水库垮塌,将他家的房子全部冲毁。地震后,政府出钱支持他修房子,可是家里没劳动力无法动土,修房的事就被耽搁了。没地方住,陈兴德就靠给外出打工的人看家过日子,今年张家,明年李家,被当地人叫做“游击老人”。
2012年,村里规划修建“巴山新居”,这给陈兴德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11月,陈兴德搬进了两楼一底的新家。据当地的村干部介绍,老人一家是巴州区残联的挂包户,屋内装修由区残联设计施工,楼梯、厕所等处还特地安装了扶手,以方便老人生活。
槐树村
客户等着绿壳蛋鸡下蛋
路通、水通、电通,村民新年全都住进了“巴山新居”,家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们说,今年这个春节过得就是不一样。
在槐树村水库安置点,张斌、岳太玉老两口显得格外开心。春节前,他们家两层“小洋楼”彻底完工,琉璃瓦的二层楼阁,堂前有一庭院,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张斌家里土地流转后,老两口都在村里的七彩林业公司上班,一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在槐树村,春节期间最忙的,要算“槐树人家”农家乐老板毛明雄、王晓蓉夫妇。“没想到,春节期间会有这么多客人来游玩、就餐,一天有二三十桌,忙不过来啊,人手不够,饭桌不够。”说起春节这几天接待客人,满脸笑容的王晓蓉略显疲惫。“袁宗礼,你家还有没有绿壳鸡蛋,我儿子去成都要买几十个带上。”正月初四一大早,村民吴正秀拨通了槐树村3社袁宗礼的电话,得到的回答是,绿壳鸡蛋一天前就被客户全买走了,现在只有等鸡下蛋。
村干部何显富介绍,2012年,槐树村引进1.2万只绿壳蛋鸡,养殖户扩大到140户,但槐树村的绿壳鸡蛋还是供不应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学文)4月7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银行业支持巴中跨越发展工作推进会上,14家银行机构向巴中市435个项目授信710亿元。推进会上,巴中市政府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
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