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文:借“机”发财土地生“金”
通讯员 王发明 本报记者 吴莎莎
8月的岐山大地,天气炎热。走进雍川镇小营村,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联盟农机专业合作社里,袁建文正在“捯饬”他新买的农机具,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响彻整个院子。
环顾四周,一排排库房里,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精量播种机、喷药机等农机具应有尽有,院子一角的维修库房内,维修的工具、农机具的备品配件、机油等一应俱全。偌大的院子,就是袁建文的“办公室”,他也是联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
今年53岁的袁建文,是小营村有名的“能人”。早些年,他在外地打工,虽然干得是苦力活,但收入还不错。后来,他放弃了打工,把心思又放到了农村,选择了回乡与农机为伍,重新“创业”。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联盟农机专业合作社。
说他“能”,一点也不假。虽然外表看起来憨厚老实,但是头脑却很精明。“成立农机合作社,就是因为农机具可以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而且现在种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具的市场也很好。”袁建文如是说。
“这是我2015年花近30万元买的玉米青贮收获机,它适应性好、动力强劲、节油环保。今年秋天,就可以派上用场啦!”指着眼前这台“大家伙”,袁建文乐津津。目前,袁建文拥有各种农机具137台件,从耕地、犁地、种地、植保到收获、秸秆还田,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实现了机械“一条龙服务”。
“说实话,如果没有农机补贴政策,我也不可能做到现在这么大。像新买的这台玉米青贮收获机,原价是42万元,补贴下来我自己只拿了不到30万元。从开始到现在,包括库棚建设、购机,他已投入上百万元,就这还不包括享受补贴的二三十万元。一年利润约有50万元。”袁建文说,虽然农机补贴的直接受益人是农机户,但主要还是方便了广大农民,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也是最终受益者。“以前,用畜力耕作1天的农田,现在机械耕作只需1小时就完成了,多方便啊!”
袁建文不仅是农机大户,还是种粮大户。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2012年,袁建文尝试着流转土地,当起了“地主”。
土地流转,就是让有经济能力、经营能力的人承包大量的土地,没有能力的人把现有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目的就是以集中土地的方法,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了大量的现代农业机械,用来规模化耕作、种植、收获,从而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袁建文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袁建文今年一口气在岐山县蔡家坡镇零胡村、风翔县长青镇流转土地2000亩,以每亩280元-350元不同的价格与村民签订了季节性土地流转合同。流转来的土地,他全部种上了青贮玉米,并与客商签了订单,玉米有专人上门来收,销售根本不用发愁。
从农机大户到种粮大户,袁建文一步一个脚印,可谓是:借“机”发大财,土地生“黄金”。
谈到农机维修,袁建文更是一把“好手”:“我接触农机时间长了,所以一般的维修都是自己干,偶尔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售后服务,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今后有啥打算?”“这不,刚刚购买了新机具。今秋玉米收成效益好的话,我打算再多流转一些土地,扩大生产规模……”袁建文说,目前,他正忙着签约秋季“一条龙”服务作业订单,同时,全面检修保养农机具,确保各种农机具以最佳状态投入到“三秋”作业中去,为广大乡亲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智宝记者武盾)11月10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棰敲响,岐山县法院院长贺宁泊担任审判长,正在审理一起团伙抢劫案。庭审现场,庄严肃穆,王某等3位被告人被法警带入法庭,接受法律的审判。因为此次...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