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千年辉煌之往开西岐灿烂之来 ——写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岐山县冠名之际
毛公鼎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镇董家村
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早在五千年前的人文始祖就与炎黄二帝相伴而生;这里,是3000多年历史圣地;这里,有1400多年置县史,它就是千年古县——岐山县,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国最具魅力休闲旅游县。2014年10月20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岐山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它的命名将对保护岐山独特的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工作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岐山是周文化的源头。先周时期,曾有“凤鸣岐山”的记载及神话传说。《封神演义》里又有冰冻岐山的神话故事。《诗经·大雅》中写道:“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爱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史记·周本纪》中指出:“岐山在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清古胃《禹贡锥指》中说:“岐山之下,周原在焉。”“古公迁岐”及其在周原的经营,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我国著名的楚辞家、文学家、史学家文怀沙,在他编辑出版的《中华根与本》一书中这样写道:“自周人弃豳迁岐后,史称周原的岐山、扶风逐渐成为周文化的发祥地”。他还明确指出:“周公肇创的礼乐文化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源头活水”。“周公礼乐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调”。
周人在岐下周原开始阶段的活动区域,就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周原遗址,包括今天的岐山祝家庄、京当和扶风的黄堆、法门等地域。但当时作为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首都在京当、岐阳一带,因此岐山是当之无愧的周文化的发祥地。正如原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张岱年于1999年11月21日来岐山调研考察时所题词:“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置县历史源远流长。岐山因山而得名,因境内东北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分两歧而称为岐山。岐山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岐州,领三郡九县,岐地东部属平秦郡周城县管辖。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改平秦郡为岐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设置三龙县,治岐阳镇(今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属岐山郡管辖。隋代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移三龙县治于岐阳镇西40里(即今岐山县凤鸣镇),改名岐山县,唐朝初年虽有调整和变化,自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以后,岐山作为县的行政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距今已有1418年。
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岐山县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圣贤人物辈出,历史事件频发,文物古迹众多。全县共有文物点81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2处,位居全省之冠,主要表现在炎黄文化、周文化、三国文化和佛文化四个方面。古遗址有:周原遗址、凤凰山遗址、双庵遗址、孔头沟遗址、五丈原古战场等。青铜器出土甚多。商周时期又称青铜器时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岐山地下遗址、墓葬、窖藏密布,境内出土的青铜器时间早、数量多、器类全、铭文长,素有“青铜器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和历次考古发掘中,大量商周青铜器相继出土,仅收藏在岐山县博物馆和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中的商周青铜器达607件(组)之多,这些器物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直接见证。其中牛尊、卫盉、匜等重器多次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韩国等国和我国台湾展出。
西周甲骨文同时也是西周的王室档案,目前,全国共有10个地点出土西周甲骨,共发现甲骨文3300余字。岐山是周王朝的肇基之地,在凤雏遗址和周公庙地区出土了周人占卜用的甲骨2.94万片,其中有字甲骨1093片,字数达3100字,足以证明岐山是全国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区,数量之丰居全国之首,岐山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乡”。古墓葬有凤凰山西周祖陵,宋家村西周祖坟,还有岐阳村周太王陵、凤鸣镇的李淳风墓、仓颉墓等。古寺庙有周公庙、诸葛亮庙、三王庙、仓颉庙、崛山寺、白雀寺、太平寺等。历史事件有凤鸣岐山、古公迁岐、泰伯奔吴、文王访贤、虞芮之讼、周公吐哺、梦见周公、甘棠遗爱、仓颉造字等。历史典籍有《黄帝内经》、《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仪》等。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于2004年7月在岐山县考察时挥笔题写了“周礼之邦”四个大字。
这里也有哺育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西周有姜嫄、后稷、古公亶父、泰伯、仲庸、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周成王、太公姜尚。周公是儒家“元圣”,孔子为儒家“至圣”,这位“至圣先师”是尊崇周公最虔诚者在唐代孔子就被封为“文宣王”。春秋时期有协助秦穆公固国强兵、开拓疆土的丞相蹇叔。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岐伯,他为黄帝时期岐山土著部落首领,《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岐伯因成就《黄帝内经》而成为“中国医祖”。唐代有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是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有胆识超人、不辱使命的和逢尧、唐肃宗时的宰相元载,还有三国时期的蜀丞相诸葛亮,清代湖北布政使梁星源,早期共产党的组织者李秉枢、周可任,抗日英烈冯汉英,解放战争时期西府游击队长刘岐周、李琦等都是岐山籍的佼佼者。
地理文化独特。岐山县境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从自然环境而论,岐山县在构造上属秦岭纬向构造体系,陇西旋钮构造体系和祁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貌的基本骨架基于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和长期的外力运动,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原”的现代地貌格局,地貌复杂多样。岐山县为古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地处古丝绸之路,现代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关中西部,交通发达,运输便利,陇海铁路,高铁客运专线、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南线、北线、中线、关中环线公路横贯东西,岐山至蔡家坡公路、眉县至麟游公路纵穿南北,形成了两纵七横的交通网络。独特的地理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岐山特色。
岐山县是全国500个粮油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岐山县深入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以县城和蔡家坡、五丈原地区为重点,开发建设面积达到10.94平方公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全县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18位跃至第15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之一。通过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岐山县迅速在陕西关中西部大地形成了“周文化寻根游、三国古战场怀古游、崛山佛教寻迹游、自然景观风光游”的四大品牌,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乡土文化浓郁。岐山县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传统的文化之乡。名吃名菜誉满神州,最具代表的岐山臊子面、擀面皮、油酥锅盔、岐山香醋、岐山臊子、岐山挂面等,种类繁多,均采用当地原料,制作精细,佐料讲究,别具一格,是陕西风味菜肴中的精品。2005年,该县被陕西省烹饪协会授予“陕西岐山——陕菜之乡”称号。岐山臊子面等三项特色食品获“中国名小吃”殊荣。游在岐山,吃在岐山成为当地民俗农家游的主打品牌,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领略到浓厚的乡村农家风情。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壬午年岁冬来岐山采风时,在吃完岐山臊子面后乘兴题词:“问周公谁领风骚,岐山面誉满神州”。
岐山民间工艺光彩夺目,剪纸、脸谱、版画、编织、刺绣源远流长。社火、皮影、锣鼓、曲子、唢呐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享誉国内外。早在1998年岐山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为第一批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2014年9月,岐山县又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传统文化示范县”殊荣。
近年来,岐山县古城所在地凤鸣镇发展迅猛,变化日新月异,现有城区人口5.5万人,常住人口4.5万人,县城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5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岐山县紧紧围绕赶超进位、跨越发展主题,以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跨入中国西部百强县为目标,突出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两大任务,深入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民生普惠化四化进程,打造“凤鸣岐山、周公故里”品牌,深挖岐山历史精髓,打造西周古都金名片,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16位跃至第15位,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到69.8%,位居全省第8位。今年1-9月,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6.43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15亿元,同比增长36.1%;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5.3%。
如今,岐山这座魅力古城面貌改观,焕发新颜,全民素质不断提升,一举成功摘取了国家卫生县城桂冠,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是全省唯一的免检县。岐山县城还先后建成二王三公雕塑广场、怀豳望岐东大门和礼乐广场等地标工程13处,10公里周文化雕塑长廊和1.7公里周文化画廊。周公庙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梁星源木牌楼恢复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不久将重现在县城东大街。岐山县这座千年古县正在焕发出新的魅力,展现出新的风姿!
本报通讯员 赵智宝 记者 李卫
新闻推荐
岐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形象化具体化—— “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
本报记者卢新智通讯员赵智宝张武娟岐山古称西岐,是周文化发祥地。近年来,岐山县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育人理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弘扬广大...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