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地壳深处引出生命之水

广西日报 2010-04-22 22:52 大字

本报记者 邓 萍 本报通讯员 黄 强

“我们终于有地下水喝了,200亩烟叶也可以浇灌了。”4月14日,凌云县玉洪乡乐里村龙坪屯村民围拢在一眼刚刚打出的水井旁,一片欢腾。人们饱受旱灾煎熬的脸庞,透出了春天的希望。看着这一幕,与旱魔鏖战多日的广西地矿局打井队员感到欣慰无比。 

3月17日我区启动抗旱救灾二级应急响应后,广西地矿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一天之内迅速组建并派出8支水文地质勘查队伍,紧急奔赴河池、百色、南宁、崇左4市27个县(区)打井找水;连日来,已完成村屯调查796个、物探点204个,调动钻机134台、施工人员609人、施工钻孔153个,完成打井15眼。

4月15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专程来到东兰县武篆镇,看望慰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打井队员。当得知地质队在东兰县施工钻井已有4眼成井见水,且涌水量比较大时,郭书记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真是打井英雄!”

凿穿地壳也要找到水源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海拔2000多米,落差380多米,自然条件恶劣,找水的成功率相当低。奉命前往旱区打井找水的北海地质勘察院工作组组长杨灿宁刚抵达隆林,就凭着多年的地勘经验,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能不能找到水?他心里没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当杨灿宁看到当地一位七旬老人在凹地里艰难取水的情境时,一股找水的强烈冲动,仿佛把眼前的困难打得烟消云散。面对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老人所在村的群众已连续多月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吃,那凹地里的水源,水流像珠子一样小,接上一勺要十几二十分钟。“在隆林旱区,水太珍贵了!”在杨灿宁的带领下,工作组下了狠心:困难再大,就是把地壳凿穿,也要找到可供群众饮用的水源!

有的溶洞深不可测,连当地人都没敢进去,工作组钻进去了。洞穴阴冷幽深,布满尖石、淤泥,但也没能阻挡大家探索的脚步。杨灿宁与同事每天早出晚归,爬山钻洞,10多天跑了20多个点。该县马场村南面一个560多米深的山谷,人迹罕至,地形复杂,但杨灿宁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会有水”。于是,他冒险下去,果然发现了一个40厘米深的水源。

在10多天的找水工作中,北海地勘院找水工作组新发现水源点6个,选定了6个钻探施工打井点。

同样的特旱区,西林那左苗族乡龙滩村水文地质条件很差,情况与隆林差不多。特殊的地质条件和8个月的干旱无雨,让龙滩老百姓吃尽水荒之苦。龙滩和附近的对门寨共125户610人,不得不靠外来送水度日。

北海地勘院的水文地质专家摸出了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规律,打破常规,实施在不具有开发条件的缺水地区找水。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确定了孔位,终于在地下百米的深处,成功发现水源,打出了西林县的第一口抗旱机井,日出水量达到每天300立方米,满足龙滩村和附近对门寨125户610人的饮用之需。“看到水流出来,我也流泪了。”村里70岁老人季学红激动地说。

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催生了超常规的“疯狂找水”法。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大新工作组组长胡纯龙,到大新旱区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的“疯狂”找水方法,就是踏勘、物探和设备调度同时运行,理论和经验一起应用,每天布的物探点是平时的2-3倍,力争最快最好找到水。

“人定胜天”的关键在科技

科学找水,使广西地矿局的抗旱救灾工作事半功倍。抗旱找水队伍进入旱区的第一天,就选定了50个钻探打井孔位,这种速度在业内罕见,靠的就是最新的科学技术。

广西地矿局运用大量已掌握的地质资料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成功经验,调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应急为先,科学打井;坚持基础地质工作先行,物探跟进,加快钻探;同时探索建立季节性旱区地下水应急保障的长效机制。

在靖西县龙临乡巴意村朝山屯抗旱找水现场,广西第四地质队把从瑞典进口、价值500多万元的阿特拉斯全液压钻机调到了旱区第一线,在整个广西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行动中打出了第一口机井。

为适应干旱地区缺水的工作条件和快速钻井取水的要求,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调来空气反循环潜孔锤钻机。该设备可在缺水地区施工,在灰岩地区每小时可钻进8-10米,速度惊人。

在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抗旱找水点,多功能电法仪、数字直流激电仪、天然场选频仪派上了大用场。从美国进口的多功能电法仪在提高找水准确率上,显示了“快”而“准”的特点。 

曾誓言“要向找水盲区要水”的桂林水文地质勘察院水文地质高级工程师文日海,为了让乐业县同乐镇鱼塘村村民喝上清澈的地下水,他根据该地海拔高、地下水道不匀、流向不规则的特点,选择多点测物探剖面,大大提高成井率,使打井队在开钻到60米深度后,按照预期目标成功打出了日出水量达600立方米的地下水。北海地勘院从事找水打井工作近30年的水文地质专家覃仁,凭着丰富的找水经验,在没有物探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用多点层位和裂隙走向实地资料定出找水目标,使找水的准确率大为提高。

一批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参与广西28个县扶贫找水工作的退休水文地质专家,也加入到此次找水打井队伍的行列,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为抗旱找水少走弯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命之水”造福四方百姓

广西第四地质队进驻靖西县龙临镇巴意村和龙临乡其荣村后,即马不停蹄地布点施工。3月25日,在巴意村施工的钻机已钻进地层深度86米,穿透四处地下水含水段,29日装泵成井。用上清澈井水的村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4月9日,在乐业县同乐镇鱼塘村鱼塘屯,更出现了久违的洗衣场面,20多个男女老少用大桶装着满满的衣服,高兴地搓洗着。一名中年妇女兴奋地说:“我们已经很久没洗过衣服了,像今天一次洗这么多衣服更是从来没有过。”

帮鱼塘屯群众圆这个“洗衣梦”的,是广西桂林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的打井队员们。他们用6天6夜打出的一眼井,出水量大,水质清甜。负责接收水井的镇党委书记黎明彰难掩喜悦地说:“这口日出水量达600立方米的水井,足以让屯上500多人用水外,还可供给别的村屯,感谢打井队员们!”

目前,广西地矿局已成井交付使用15眼,抽取溶洞水3处,挖大井成井11处,累计每天涌水量1.23932万立方米。广西地矿局局长李水明表示,要加快设备的调运速度,筹措资金加大找水打井的力度,把已找到水源的地下水井按规定进行检验测试,尽快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这项工作不仅要解决受灾群众当前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更要解决长远的饮用水问题。

为了“生命之水”的庄严承诺,这场地壳深处的鏖战仍在继续……

新闻推荐

幸福指数上行线

本报记者袁琳广西民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民生政策真够味,农民种粮不纳税,儿童读书不收费,学生上学送路费,困难救助齐到位,建设和谐好社会。”老百姓说,风雨兼程90年,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在社...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