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4岁的博士生毕业了 比导师还大7岁 从不逃课总坐第一排 论文初稿写了40万字

华商报 2017-05-31 04:02 大字
“我一点也不紧张,该紧张的是他们,因为他们没见过年纪这么大的答辩生啊,可能连问什么也不知道吧……哈哈!”5月29日下午1时30分许,74岁的黄祖申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四楼的一间教室里开着玩笑。他即将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4年前,黄祖申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到了川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的名额,师从著名教授陈廷湘,是四川大学“最老”的博士生。博士论文答辩在即,黄祖申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年轻7岁的博导称他“老黄”

1943年,黄祖申出生在成都小关庙,6岁时全家去了中国台湾,之后加入美国国籍,还在美国修读了硕士课程。他从31岁开始做服装生意,身家早已逾千万。因为受家庭的影响,黄祖申对中国近代史有浓厚的兴趣。七年前,他退休,将生意交给儿女打理,自己则沉浸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经常去大学里旁听,正式求学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我的根在成都,我希望到成都念书,重温校园生活。”

作为博士生导师,陈廷湘教授比黄祖申年轻7岁,陈廷湘教授称他为“老黄”或“黄先生”。陈廷湘教授回忆起当时“接收”这名学生时的情景时说,最怕他在上学期间身体出现问题。没想到,老黄一听“不乐意了”,当即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功夫,展示他的肌肉,以证明自己身体很棒。

在陈廷湘的印象中,老黄不仅从来没逃过课,而且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同班同学看到他年龄这么大都还在认真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带了起来,“有他上课,学生的出勤率总是出奇地高”。

老黄从进入川大那天开始,就一直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千万富翁川大读博”的消息甚至引来媒体纷纷报道。因为过度关注,远在美国的子女开始担心他,不止一次打电话催他回美国,“儿子说,赶紧打包回来,你的学业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老黄说,他一句话就打发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读博是我的梦想。”

叫孙子辈同学“师兄师姐老师”

老黄在学校的人缘非常好,遇到比他小数十岁的高年级同学,他会称呼“师兄,师姐”,师兄、师姐则称他“黄大哥”。遇到低年级的同学,他就喊“老师”。他还经常邀请同学聚餐,从来都抢着买单。

“既然我是来读书的,他们又比我懂得多,所以我应该虚心请教。”老黄并不会因为与同学年龄差距大而感觉尴尬。

“有的人可能三年读完博士,我却花了四年,慢工出细活嘛。”老黄说,今年3月,经过五六次修改,他完成了352页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而他的初稿有近40万字。老黄告诉记者,跟那些想赶快毕业,赶快挣钱、成家的年轻博士生不一样,他有更多时间读书、找资料,就会尽量做到最好、做到完美。

陈廷湘教授评价这本厚厚的论文时说,“他的论文从思路到材料,再到写作论述方面都有创新,因为有海外教育经历,他的行文风格和见解也很独到。”29日下午4时30分,老黄起身走向答辩席……半小时的自我阐述后,面对每一位评委的提问,老黄条理清晰、对答如流。“他的论文很有特点,史料很有独特性,论文有自己的观点与深度,整个论文很客观,写出了民族精神。”答辩委员会评审委员之一、重庆师范大学博导李禹阶评价。最后,五位评委经过讨论后全票通过,同意向学校建议授予老黄博士学位。据《成都晚报》

新闻推荐

高士镇武昌村一对一对接扶贫良策

日前,望江县高士镇武昌村开展“一对一”贫困户帮扶措施对接会。当天,该村“两委”邀请当年拟脱贫户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精准帮扶事宜。高士镇分管领导、蹲村点长、扶贫办、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

望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望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