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鸿英从小生活在舒城乡下岁时扮相清纯秀丽嗓音清脆甜

安庆晚报 2014-08-20 14:21 大字

[摘要]邓新生

 

黄鸿英从小生活在舒城乡下,16岁时扮相清纯秀丽,嗓音清脆甜美,念起道白来很有韵味,于是成了当地庐剧团一名演员。

业余剧团人员不多,大多不分行当,那段时间,黄鸿英在A剧里演丫鬟,在B剧中唱小姐,在C剧中饰青衣,在D剧中还扮上了老旦。隔行如隔山,突破行当表演真的不容易,不说心里感受,就是动作模仿也让演员觉得"不边式。"通过不断打磨,黄鸿英突破了戏曲行当的种种界限,为日后在戏曲舞台上跳行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8年,东至县黄梅戏剧团解体,我调到岳西县黄梅戏剧团任演员。这时,我发现,剧团的男演员不少,小生、老生、小丑、武生行当齐全,而花旦青衣女演员太少。那时,天天下乡演出,剧目多,一天三四场,所有剧目里都有花旦,而且都是主角。惟一的花旦演员年龄也不小了,天天演,场场唱,嗓子哑了,身子垮了,终于有一天病倒住院……偏偏这时候,剧团要排三本头的《桃花女》,桃花女没人演,团长急了,打算从别的剧团借一个花旦演员顶一下。这时,有人推荐了唱庐剧的黄鸿英。

唱庐剧,又是业余剧团的演员,行吗?

黄鸿英来了,在台上唱了一段《天仙配》的唱段"大哥休要泪涟涟……"虽然夹糅着那么一点点庐剧味儿,但总的还是黄梅戏"调"。业余剧团的演员都有一手硬功夫,那就是"抢戏"。那天,我们在晓天演出,当地观众要看《泪洒相思地》。这出戏女主角戏份很多,特别是唱段,一大段一大段的,很考验演员的唱功。我们问黄鸿英,你用黄梅戏演这出戏行吗?她坚定地说:"没问题!"于是,我们组织演员陪她拉了一回场子,果然,第二天晚上她就将整本的《泪洒相思地》演了出来,而且这出戏成了以后每到一地演出的"炮戏"。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喜欢黄梅戏,平时跟录音学了很多黄梅戏唱段。

黄鸿英很勤奋,无论是在乡下演出,还是在城里休息,她每天天一亮就起床耗腿、喊嗓子。她听说我在戏校里系统地学习过两年,并主演过武戏《三岔口》,只要我在场,她都让我看看动作做得是否归功到位?她是舒城人,讲安庆话有点"夹生",只要道白不顺口,她就问我咬字准不准?后来她考取了黄梅戏学校,系统地学习了黄梅戏表演艺术。这样,无论唱腔、道白、表演,她都被校正到"黄梅戏的艺术轨道上。"

毕业后,黄鸿英分配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当演员,这时,我也回到家乡剧团任编剧。当年她就主演了我创作的大型清装黄梅戏《邓石如》,黄鸿英在这出戏里超凡脱俗,唱腔、道白、表演都看不到一点庐剧的影子,成了一位地地道道、很有品味的黄梅戏演员。该剧拍成舞台电视剧后,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认识黄鸿英的人都说她"戏德好"。她演戏不分行当,也不讲主角、配角。救戏如救火,只要角色没人演她都顶上去。在学习孔繁森活动中,我创作了大戏《孔繁森》,在分角色时,才旦卓玛没人演。这个角色只有一场戏,黄鸿英主动请求演这个角色。演花旦的黄鸿英能演老奶奶吗?黄鸿英说,我好好练习,一定行!事实证明,黄鸿英可塑性很强,她通过形体和嗓音的再塑造,成功地扮演了少数民族老奶奶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女演员都愿意扮演好看姐姐花旦,不愿演装扮丑陋、动作夸张的丑旦,黄鸿英不计较这一点。怀宁县剧团演出刘云程先生创作的大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她就勇敢地接受了媒婆这个角色。媒婆,在戏曲里一直都是动作夸张、化妆夸张、服饰夸张的丑行。这个角色虽然在剧中戏份不多,但黄鸿英紧钻"戏眼",深挖"戏根",理顺"戏线",演足"戏味"。她视俊丑都是艺术,不怕丑,不畏难,丢掉花旦的"媚",体验丑旦的"陋",一板一眼,道白吟唱,将艺术化后的"真实媒婆"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夺戏了,一个人上场,满台是戏。满台的演员,在观众眼里,只有她这一个媒婆。

我知道演小丑很难,能引发观众不断的笑声更难。一个演惯了斯斯文文花旦的演员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果然,在合肥演出时,许多专家对黄鸿英扮演的"这一个"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说:"这台戏媒婆最出色。"该剧参加重庆中国第十二届戏剧节时,黄鸿英的表演,让这出戏增色不少。我在观众席里就看见前排后座的观众被她出色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

新闻推荐

横穿马路“撞死”骑车人

行人因交通肇事被追究刑事责任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