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民初心 铸就幸福之城 铜陵市着力打造民生工程“铜陵模式”
■ 本报记者 汪伟
随着新学期开学,沉寂了近两个月的枞阳县钱桥初中再次充满生机:教室里,老师们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上课;图书阅览室里,一本本书籍带着孩子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实验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地做着实验……由于教育民生工程的持续投入,如今,这所农村学校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和齐全的设施,学校越发有活力、越发充满现代气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于民,为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打下坚实基础。
牢记初心,筑牢民生底线
2007年以来,铜陵市在省确定实施的民生工程基础上,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项、扩面、提标,累计滚动实施51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超172亿元。一大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紧迫需求得到落实,一大批关乎民生的发展大计根植于地,民生事业和民生工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满意率超过90%。
近年来,铜陵市率先在全国推行均衡义务教育,率先在全省将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并轨,率先在全省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在全省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率先在全省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津贴制度,率先在全省开展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率先在全省实现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沉甸甸的“民生重量”,也是铜陵坚持初心、为民办事的体现。如今,铜陵市已经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民生工程体系,连续11年民生工程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位居前列,先后6年被全省评为绩效评价先进市。
市委市政府秉承群众利益至上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所需资金,民生工程投入由2007年的3亿元增长到28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20%以上。建立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做到资金推着项目走。
践行使命,构筑民生模式
多年来,铜陵市在实施民生工程中,打造了凝聚民心、体现温度、具有铜陵特色的民生模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民生工程实施中,实现为民办事、由民做主。
在项目选择上,充分尊重民意,做到项目由群众提出。自2008年以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网络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百姓所盼所想。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惠及多数、务求实效”的原则,提出每年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引入社会参与管理,做到过程由群众监督。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聘请群众作为特邀监督员参与、监督民生工程实施,确保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在项目评价时,充分吸收群众感受,做到效果由群众评议。每年组织开展民意调查和群众问计求策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对民生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将绩效理念融入民生工程实施全过程,2011年率先探索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坚持一月一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一月一督查,及时发现问题;一月一调度,协调解决难题;一月一通报,接受社会监督;一月一考评,提升工作水平。“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的建立为全市民生工程高效实施提供了机制保障。
为确保民生工程的长久效益,铜陵市在足额安排管养资金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构建了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养护外包的“五位一体”建后管养模式,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管养格局。其中乡镇公办幼儿园公建民营、农村道路社会化养护在全省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居家养老和基本公共卫生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典型案例被财政部推广。自2007年起,全市共建成7400多个建设类项目点,项目正常使用率在96%以上。
新闻推荐
■姚继贵本报记者方盼亮“在家养鸡、种蔬菜都有补助,上个月就收到了1000元。”9月10日,郊区老洲镇罗墩村村民周松林高兴地...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