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期待镜头前的孩子有更多欢笑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在《子恺画集》的序中,用最热情的语言赞美孩子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他又有些惶然地写道,“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他忧心童年易逝,孩子迅速长成,进入成人世界,“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的确,童年是可贵的,又是短暂的,最是人间留不住。
为了不忘记孩子“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丰子恺在《子恺画集》中记下孩子的儿童相,“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与艺术家的忧伤不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则对童年的消逝有着理性的分析,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在信息鸿沟纷纷被技术填平的时代,“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想必从家庭、幼儿园、学校到商场,都铆足了劲制造仪式感,让孩子开心快乐。然而,除了这一天的欢愉,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学龄段的孩子真的快乐吗?如今,除了波兹曼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为关注的电视干扰孩子成长问题,信息技术早就日新月异,儿童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渗透到孩子学习娱乐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起跑快、竞争强、节奏快的成长环境,过早卷入竞争与浮躁的漩涡。波兹曼担心,一旦失去童年这一社会结构,童年就像没有臭氧层保护的人类,暴晒在太阳强烈的紫外线下。这并非危言耸听。
如今,童年的消逝速度似乎在加快,从我们的影视剧中就可见一二。过去,我们有着主题异常丰富的成长题材影视剧,如《霹雳贝贝》《小龙人》《少年特工》《好爸爸坏爸爸》《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等,囊括科幻、神话、校园、家庭,还有现在罕见的孤儿成长、少年军校等题材,之后的《家有儿女》更是巅峰之作。这些影视剧的创作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周遭以及更广阔的世界,对孩子不贬低不捧杀,而是用平视的视角去理解去懂得,但是慢慢此类剧作就从孩子视角变成成人视角,从探讨成长的多元话题,逐渐窄化,转向扎堆专注于焦虑感十足的升学话题,天真快乐、充满可塑性和好奇心的童年从影视剧中消失了。
“鸡血”家长,一个在影视剧和微博热搜上已经近乎疯魔了的群体,开始扎堆涌现。聚焦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关注小升初的《小舍得》刚刚完结,不远处,赵薇、秦昊主演的《学区房》也蓄势待发。算上之前的《虎妈猫爸》《小别离》等剧,“鸡血”老母亲形象遍布幼升小、小升初等升学点,一开场就是扑面而来的“坐立不安”。“贩卖焦虑”也轻易敲开了流量的大门—— 越焦虑,收视率越高,热搜越多。
焦虑的背后,家长累,身处漩涡中心的孩子更累。近几年,影视剧中少见孩子自在游戏、放松的身影:在成绩面前,才艺的光环黯然失色;没考出好成绩,就被妈妈勒令不许出去踢足球;放学后不是做作业就是去培训班,几乎没有玩耍时间……影视剧是现实的投射。其实,给孩子留出自由阅读、思考和游戏的时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或者没有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禁忌约束的自在玩耍,这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仅充满了趣味,也濡染了天真的人性,让孩子勇于探索心中的好奇,感悟色彩斑斓充满想象的世界,也在造就孩子的精神品质。
北岛写道,“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在孩子的节日到来之际,我们应该思考:需要做些什么,让孩子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别让童真、童趣消亡却又不为我们所察。在这个问题上,影视文艺作品应该有所作为,不要只拘泥于现实生活渲染焦虑,而是站在超越现实的更高视角,呈现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探讨教育如何唤醒生命的成长,勇敢走出前期贩卖完焦虑,再给出一个类似心灵鸡汤的结尾的套路。
新闻推荐
王鹏白瀛爱奇艺和蒙牛真果粒道歉了,但真问题并没有解决。选秀节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说它参与价值观的塑造、涉及文化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