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歌曲不是用来“带”的
现如今,音乐综艺越来越难做,是公认的事实,有的做着做着就没了,但架不住还是有新的综艺加入其中,真可谓是前仆后继,痴心不改。
浙江卫视今年新创的《为歌而赞》上周末收官,第12期百赞音乐盛典直播之夜,台端收视率破3%,抖音内正片播放量超过5800万。成绩还算亮眼。
作为一种新形式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最核心的创新,是打破了传统的歌手唱歌、评委点评、观众欣赏或投票的模式,而是邀请了100位喜爱音乐的抖音博主,组成百赞团,百赞团根据现场歌手的演唱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决定是否投出音符,最终产生进入盛典的优秀歌曲。
显而易见,和绝大多数音乐综艺不同,《为歌而赞》更执着于音乐的传播环节。节目中,高高在上、对歌手们形成威压之势的百赞团,更像是舞台的主角。歌手们卖力表演,然而战战兢兢,因为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毒舌”。
为什么敢于让百赞团成为一档音乐综艺的主角?按专业人士的说法是,节目组洞悉到了新媒介形式下,音乐传播链路变化带来的主动权变更——听众才是音乐作品的传播者。百赞团是听众,也是短视频创作者,他们对内容做初次分发,圈定首轮核心歌曲粉丝,这些粉丝又以自己创意内容为中心点,继续辐射周围的兴趣聚落,最终形成一首歌的巨大兴趣用户粉丝群体。此即“大屏首唱,小屏二创”。
想法听起来不错,效果也在意料之中。以凤凰传奇版《海底》为例,节目播出后,成为网易云音乐新歌榜、热歌榜、飙升榜“三榜TOP1”,表演视频在B站观看量突破1500万,截至6月前,抖音歌曲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总和超过11.8亿。
但这样的节目设计,问题也是显而易见。让一百位抖音视频创作者掌控麦克风,点评不够专业不说,他们种种浮夸的表演,各种泪流满面,激动到模糊、出画,甚至上演抢麦大戏,不仅让歌者不知所措,而且让场外的观众也实在有点看不下去。这样的节目“效果”,够热闹,够冲突,够戏剧化,或许也有助于提升收视率,然而,我们看不到对于音乐和歌者的尊重。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在看节目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不由得想起这句古诗。
固然,歌手们大多很大度、宽容,老资格的歌唱家龚琳娜甚至激动地对百赞团说,“这个时代真的变了,再也不是一个歌手可以引领时代的时候,而是你们在引领时代。”从传播的角度看,她或许说得不无道理,但从审美的角度,显然并非如此。歌曲归根到底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带”的。
说白了,《为歌而赞》还局限在抖音的生态圈内。流量、粉丝、碎片化,快餐化娱乐,的确能推歌、带歌,但有时也毁歌,对优秀原创音乐的产生并无促进作用。如果音乐推广成了对大众的迎合而不是引领,那就是倒退,就是对创作者的伤害。这些年来,神曲、口水洗脑歌层出不穷,便是此中恶果之一。
曾几何时,听音乐是一种带有某种仪式感的内容消费,我们打开唱机,会进入一种沉浸式的艺术欣赏状态。这样的日子,当然是回不去了,但在数字年代流量的喧嚣中,如何让好的音乐,依然保持音乐自身的品质,散发音乐应有的魅力,是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需要思考和应对的。
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见,是一种时代症候,原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东西,也并不是看到、听到的人越多越好。传播只是一种手段。无论场景怎么变,技术怎么变,音乐的生命力最终还会取决于品质,而非一时一地的流量。
新闻推荐
台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局势严峻,疫苗供应不足问题受到岛内舆论诟病。在此背景下,不少台湾艺人选择回到大陆接种疫苗。澎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