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仪式NO.1:年夜饭走起!

济南日报 2021-01-25 11:32 大字

1998年上映的《春风得意梅龙镇》,是一部合家欢美食片。□本报记者李雪萌

说话间春节越来越近了,论起过年的仪式,年夜饭必然能排到最前列。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中国人在这顿饭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情感,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今天仍不能例外。

就算是今年提倡“就地过年”,很多人将不能回乡跟父母亲友团聚一堂,但这顿饭也万不能应付。

从宫廷到民间的这顿饭

林语堂说过,“如果说中国人非常重视某种东西,那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习,而是食物。”

我们对食物,以及跟食物有关的仪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这跟物质的丰富与否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就算不会有食物匮乏之虞的富贵之家甚至皇室家族,对食物的尊敬也并无二致。

关于饮食的仪式,年夜饭当居其首。以清廷为例,皇家非常重视每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的这顿饭。《甄嬛传》中,皇帝与后妃、皇子们欢聚一堂共庆新年,似与民间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上,皇家的“年夜饭”要复杂得多。

皇帝这一天会很忙,因为要分男女进行不同的用膳仪式。妃嫔们与皇帝只能共进早膳,作为重头戏的晚膳只有皇子和亲王。清例规定,后妃五十岁之前不能与非亲生的皇子见面。

而至于吃的东西,虽然民间一直有“满汉全席”的传说,但皇家的年夜饭并没有什么稀奇。一份清宫档案《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了1781年皇帝一大家子年夜饭的食材,无非是猪肉、肥鸭、肥鸡、猪肘、猪肚、羊肉、猪肠等等,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无非鸡鸭鱼肉,眼下很多普通人都比皇帝吃得要好。

这顿饭的主人是乾隆,算是清代最会享受生活的皇帝。到了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就更“寒酸”了。道光帝一年四季的饮食都以“五品”为限,也就是说早晚两顿饭只有五道菜肴而已,即使过年也不例外。比如在道光七年的除夕,早膳是“鸭子白菜锅一品、海参溜脊髓一品、溜野鸡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炖菠菜一品”。

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北平年景》:“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

大多数人对于过年的记忆,都集中在“吃”上。老舍、冰心、丰子恺、胡适、汪曾祺,都写过很多关于过年饭桌的回忆。春节,似乎更多是属于童年的节日。毕竟小孩子只管过节,大人们却更多考虑生计。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报》上,提及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年夜饭:“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而1970年春节期间的《人民日报》报道说:“北京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

待到1979年,春节的美食开始兴盛,报端记载:“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到了1981年,报纸上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

今天的报纸早已不会再特意刊登这些内容,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怎么能买到肉蛋副食丰富节日餐桌,变成了烦恼怎么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一年一顿饭中,也默默记下了历史的起伏与变迁。

饭桌上的团聚与烦扰

2018年,刘若英执导了影片《后来的我们》。这是一部青春偶像情感片,但其从头到尾贯穿的线索,却是年夜饭:方小晓和林见清相识在过年回家的火车上,在见清的东北老家吃了一顿欢乐年夜饭。林父经营一家小餐馆,厨房的墙上贴着每一年年夜饭的菜单。

过年的主题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小晓和见清重逢、相遇、相爱、分开。父亲一直期盼着孩子们能够回家过年,一起吃年夜饭。但见清似乎根本不懂父亲的心意,他认为只要让父亲过上好的生活就够了。一年又一年的团圆饭,由开始的一群人,慢慢到最后变为父亲一个人。直到最后父亲视力减退,看不清面前的人、也无法提笔写字。

这部主打刘若英“后来”IP的影片,上映后票房与口碑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其“好好吃饭”预告片,却提前收获了一波感动。很多网友表示“一顿年夜饭、看哭两代人”。

1998年上映的《春风得意梅龙镇》,是另一部合家欢美食片。1946年的除夕,梅、龙、镇、勺四家联手烹制出了胜利宴,尤其是最后一道“龙凤四喜齐临门”,更令人拍案称绝。一年后,还是除夕夜,虽然过年的气氛依旧热闹,但却迸发激烈争吵,招牌最终一分为三:“梅”、“龙”、“镇”三家从此分崩离析,年夜饭再也无法做成。

几十年的时代颠沛后,又到了春节,“梅”、“龙”、“镇”三家终于重新联手,复合当年的胜利宴。在“爆竹一声除旧岁”的喜庆氛围中,在“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春风中,他们最终成功还原了这桌年夜饭。

以“年夜饭”为故事的影片有很多。大部分自然都是主打温情、开心、贺岁牌。但大家都知道,老百姓过日子并不容易,这顿年夜饭,也往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1991年,赵丽蓉和李保田共同主演的影片《过年》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同期立体声故事片,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过年》讲述了一个不欢而散的年夜饭故事。除夕,在外奔波半年的父亲赚了些钱回家,母亲满心欢喜包饺子,盼着儿孙们来过年。大年初一,儿女们陆续回家,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嫂泼辣,去年就砸了年夜饭,这次听说公公有了钱,特地回家看能否捞点什么,团圆饭后被老公打了一巴掌,耍泼掀翻了桌子;二哥在京城上研究生,这次带了女朋友回家过年,两人想自费到沿海考察,希望得到父亲的赞助;老三好吃懒做,无业青年,除夕之夜与同样无业的姑娘小凤看了一通宵的电影,进门后就去睡大觉,还给父亲列出2500元的订婚聘礼单;大姐夫在外沾花惹草,逼老婆回来诈取父母的钱财,情人怀孕,对方的母亲找上门来。

这顿一年才吃一次的饭鸡飞狗跳,年就这么过了。次日清晨,父亲母亲坐在爬犁上,怀着无限的伤感离开了家。

真实的百姓生活就是既有欢乐祥和的团聚,也有一地鸡毛的烦扰。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与生活真相。

家园的记忆与符号

用文艺范儿的话来说: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场精神的饭局。对很多人来说,所怀念的年味儿,实际上就是年夜饭的味儿。人们感叹年味儿变淡,主要也是因为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期待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饺子。

俗话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多少人顶风冒雪千里归家,为的就是赶赴这样一场生活中最重要的亲情饭局。这已经不再是日常的一顿饭,这是一个家庭每个成员精神世界的一次盛宴。很多地方年夜饭直接就名为“合家欢”。

春节本身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在一个工业化的都市里,人们仍然心怀对过年种种经历的追忆,这是一次集体抒情,也是站在此地遥望彼时的感怀。明知时间变了,怀旧于事无补,但依然期待一个团圆的饭桌。

疫情尚未过去,今年这个春节,将会有很多人不能回乡赶赴这场传统意义上的年夜饭。但是就像《后来的我们》中,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写给孩子的信:“好好吃饭,不管什么时候,回来就是过年!”

父亲信中说:年夜饭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吃得舒心、踏实。你们跟谁在一起、有什么成就、赚多少钱,都不重要,我们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对父母来说,不管你什么时候回家,任何时候的团聚都是过年,不一定要扎堆赶这几天。与年夜饭相比,父母更关心你一年中每一顿饭吃得好不好。

所以请珍惜每一顿温暖而丰足的饭食,各自健康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团圆。

新闻推荐

职场上的性别歧视 还是时隐时现

原创李银河图片来源于影片《非正常死亡》尽管男女平等的原则早就被确定为国策,职场上的性别歧视还是时隐时现。这是意料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