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桥》 不仅让我对港剧重拾信心 更看到另一种好的可能
1
在一片“港乐已死”、“港剧已死”的哀怨声中,《叹息桥》的登场无疑为当下略显萧条的港剧市场冲开了一条新路,尽管同班人马的精良之作《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短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小众青年中引发热议,但相较于内地主流观众印象中的传统港剧,这类短片仍属冷门。
目前《叹息桥》才播出了三集,一口气看完,第一感觉是阴郁冷感,第二个最大感受居然是——烧脑。对,你没看错,这是一部需要耗费脑力去仔细解读甚至深究的港剧,和以往tvb所谓“刑侦片”“职业片”里看到开头就猜得到凶手的小儿科级“推理”大相径庭。有人会问,烧脑也能用在港剧上?在大众的观感里,无论是亚视还是无线,出品的港剧大部分都是消磨时间、小情小爱的“师奶片”,偶有堪称经典的时代剧、豪门剧、宫斗剧,也逃离不了夸张的戏剧性、形式化的桥段和诸如“做人呢,最紧要是开心”这类早已熟知的鸡汤台词。传统港剧犹如红豆奶茶,好喝易嚼,但喝多了难免甜腻。《叹息桥》和《玛嘉烈》系列,来自近年来在香港年轻观众中更受欢迎的新兴电视台viutv。电视台变了,制作班底变了,电视台自制剧的风格也自然有了新意。
从题材上看,这依旧是一部爱情片,讲述了六个城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但无论是画面色彩、构图还是叙述方式,都犹如开创了一番新天地。
2
敏感的观众从画面就能看出端倪。因为导演想用罗生门的方式,从不同角色的主观视角出发去呈现同一段关系的多面,所以,人物对旧时的回忆部分用了黑白色,现实的发生用了彩色,完全是一部“禁欲系”用色典范。高频率地使用黑白灰和冷色调,让你第一眼就不得不定了睛,实在是太符合我们冷调性人的审美。
其次,就算不是摄影专业人士,也能从导演的构图上,看出用心和别致。大量墙体、柱体出现在画面中,既隔断了空间,也展示存在隔阂的角色关系。从导演的很多作品中都看得出,他很爱用1/3式构图,或用墙面、家具、植物做遮挡,让人物在极小的空间内展开对话,让观众有充分的时间集中在故事本身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中。有很多个瞬间,甚至让我怀疑这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它太过于真实、逼促但又平静,你知道那平静之下,全是男女情爱和人性纠结里的大风大浪。
大风掀起狂潮,是我们习惯的剧本模式,但处处流淌的暗涌,才是生活本身的面貌。
另一个新奇之处,是整部剧的叙事方式。之所以说“烧脑”就是因为,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事件,当它从两个或多个当事人的视角中呈现时,却千差万别。宣传海报里的文案是“走进爱情罗生门”,其实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每个角色的自说自话,各执一词。女人觉得是男人主动加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男人记得是女人凑过来启动了恋爱节奏;男主觉得遇到了爱情的第三者,但换一个眼光看,他自己也许才是第三者。导演在不停地重复讲述很多场景故事,但当它多次被讲述时,哪里还算得上是“同一个”?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掺杂了只属于自己的喜好、认知和思维逻辑,我们从何奢求关系里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尤其当它还被称作“爱情”时。
3
作为老牌“港式大叔”,林保怡虽然又略有发福,但诠释一个有品格、有气度的中年艺术家还是游刃有余。很多通过老牌港剧《壹号皇庭》或者再晚一点的《金枝欲孽》《珠光宝气》认识他的观众,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温和、细致、有品位。在《叹息桥》里,他是更为真实的小男人,会在影院用纸团扔讲话聊天的小情侣,也会为了求证爱情真伪而敲响“情敌”的家门。
我们习惯的男女情爱,总是容易被表达得歇斯底里或充满舞台感,台词纠缠在“你听我解释”“我不要听你解释”的车轱辘话里,以至于我从小到大看爱情片最大的疑惑就是一男一女笔直地相向站立,面对面只有三厘米却还要大声吵架,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在这些新派港剧里,我们极少见到这样的画面,所有人物内心的冲突、纠缠都是隐忍的,情绪潜藏在每个细节、眼神、动作里。通过手机微信这些看似冰冷的工具往来传递的,却全是每个小人物内心热烈的动静。我记得刚看完《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系列后,郁闷了整整一个晚上,竟然感觉到“丧”,因为里面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生活和感情关系的复制品。而真实,是打动人心最大和最持久的力量。
4
《叹息桥》或者说以此为代表的港剧的出现,是一个新鲜的试探。豆瓣评分8.8,也足以说明年轻观众对它的喜爱。Viutv的自制剧开始于2016年,在tvb剧集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它以及它所创作的剧集,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一个新尝试,也是一场小小的翻身仗,至少,它让对港剧慢慢失去兴趣的观众,不仅重拾信心,更看到了更好的一个可能,那就是用更真实的镜头、更多元的角度和更高阶的审美,去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作为一个听广东歌和看港片长大的内地“中女”,感谢有旧故事的累计和新故事的出现,它们不断完善我们对于一个城市或者生活本身的认识和体验,凡事种种,都值得欣喜,无需叹息。(小爱)
新闻推荐
记者|卢奕贝编辑|牙韩翔下午四点,尖沙咀海港城附近的潮发粥面开始停电。这里曾是香港游客大肆血拼一番后的落脚地。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