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别论:一个词的流布与嬗变

广安日报 2021-04-11 00:59 大字

□甘洪波

观看许知远访谈薇娅的那期《十三邀》,无意间捡到一句话“晕眩是人生的本质”,相当长一段时间,思绪一直被它所充塞。还原当时的具体语境,薇娅邀请许知远做客直播间为其售卖新款单向历时,看见上面的商品代码不知何意,自嘲没文化、有点晕。他几乎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无缝对接:“晕眩是人生的本质,不用那么清楚。”网民对此应答津津乐道,至今仍引发大量热议。一位有趣好玩的网友在留言区洋洋洒洒写下一整段评述,还似乎意犹未尽,又在评论末尾用括弧标注“未完待续”字样。看到这里,大多数网民怕是要“醉”了,不过我还好,微微怔住的瞬间,仅仅恍惚了一下,倒有点近乎“晕眩”前兆的感觉。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晕眩”等同于“眩晕”,本义为“头晕目眩”。许知远此处所谓的“晕眩”,自然并非表达本义,而是某种象征或隐喻,类似义涵的扩展与延伸,必然涉及一个词的流动、穿行和嬗变。自从和这句话较上劲,便与“晕眩”结下不解之缘,总能在各种文本辗转相遇,当它从眼前飘过、掠过,或作短暂的停留,先前的会心一笑,早已迈向端肃的思索。追踪考察“晕眩”的运行轨迹,本意是希望从字面意思出发,鼓捣一点新鲜东西,挖掘词义所承载的开阔疆域,发现其中隐藏的特别意蕴,揭示人们赋予它的种种奇怪念头,或若隐若现的秘密景象。

从生理层面讲,产生“晕眩”的原因很多,多数因体力不支、精神不济造成。无论“头晕”导致“目眩”,还是“目眩”导致“头晕”,或者兼而有之,它们都既是“因”也是“果”,具体表现为感觉自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作家张闳所撰文章《旋转,旋转,伟大的晕眩》,对人类关注痴迷旋转运动进行解析,提到坐旋转木马、滚铁环、打陀螺、打旋子等儿时的最爱,不仅源自平衡器官发育完善的需要,更源自周边事物围绕自己为中心转动的错觉。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村委会的两间土坯房被翻盖成教室,外面的土坝则平整一新。刚刚报名分班完毕,孩子们便在土坝上围成圆圈,开始比赛打旋子,看到底哪个班更厉害。作为在场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对最终获胜的那位旋子“高手”,心里不仅服气得很,还有不可抑制的仰慕。“一个自主旋转的对象是一种诱惑。”快速旋转带来的视觉刺激和兴奋叫喊,混合着儿时无法察觉的轻微晕眩和持续快感。当自主性的旋转运动,被自身感知的内在性所激发,将变化的事物和确定性完美聚合,象征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启蒙。

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虚拟现实体验,画面在背景旋律中徐徐打开:蓝天白云下,广袤原野鲜花盛开遍地似锦,无数城镇沐浴光辉美不胜收,每张面孔温暖亲切笑逐颜开。风呼啸而过,我化身一只飞鸟自由翱翔,不时俯冲急停,不时平滑回旋,轻微的晕眩如影随形。虽然身处商场闹市,面对展布眼前的壮阔与深邃、明媚与生动,仿佛被快速催眠,瞬间就沉陷于恢弘瑰丽的新奇世界,渐渐步入亦真亦幻的规定情景,借助完美的虚拟飞行完成魔幻般的晕眩体验。

从精神层面讲,当下人们面临的窘迫与不堪,人生十字路口的犹疑与摇摆,内心日益膨胀加剧的焦虑与恐惧,让我们难逃随时可能降临的“晕眩”时刻和尴尬处境。

微信公众号“中国文化课”中设置的《观赏》专栏,每当出现导演娄烨的相关影评专题,文章题首总会适时弹出一句“越靠近现实,越容易晕眩”,好似一则小说的题记。“现实”与“晕眩”之间的互文关系,确乎值得探究。开始不知道确切含义,阅读娄烨电影的相关评论后,似乎知道其中的意指,因为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旗帜式的领军人物,娄烨因其电影题材的敏感性和对其人物爱欲憎恨的大胆描绘,被观众称为“禁片之王”“地下导演”。他将一代人的爱与怕,一代人的浪漫和怯懦,呈现在宽阔的大银幕上,势必触及被遮蔽的现实窘况和眩晕不安的情感漩涡,使人无法回避、无所遁逃。

最早与“美”的秘密会晤,源自少年时代遭遇的“晕眩”时刻。初二下期,我偷偷迷上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西方爱情故事集》,本想趁着早操和早自习看完,哪曾想被值周老师在寝室逮个正着,整个人简直崩溃了,不是因为面临的责罚,而是书收掉后再不能继续阅读,无法知晓人物的结局命运。记得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因为某种难以置信且难以言传的“美的冲击”,不时上演魂不附体的晕眩好戏。如此看来,外在颜值的吸附力,使人抢天呼地而只得默默无言。仔细咀嚼其间的场景,“情侣无非是别具慧眼、别具心肠的一对”,眼神交汇的一刹那,“美的冲击”带来的束手无策,透过纸页文字的悄然传递,让懵懂的十三岁少年得以与书中人物一道,同时跌入无比欢欣却又浑然不觉的“晕眩”世界。唏嘘感慨的是,真正清晰观照到这点,已是三十年后的跋涉,与那段青春记忆的再度重逢。

“晕眩”这个词饶有意趣,从词性变移、语境转换、重置赋义等角度,可以抓取它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示的最真实的人的精神图谱。从强烈的主观意识讲,“晕眩”是一种存在的证明;从模糊的客观状态看,“晕眩”又是不真实、非存在的幻觉。但我们更在乎赋予一个词更大的意义空间和解读空间,让它抵达思维末梢不能触及的抽象世界,通过语义的引申与排遣,展示语言艺术所特有的“熟悉的陌生性”,实现从原生词义向理性审视、精神优游、美学思考的演绎和攀缘。

如果说“一切疾病皆是隐喻”,“晕眩”导致的“晕眩症”,除却基本的病理特征,更像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症候。它由焦虑的累积、隐痛的触发、理性的退却、情绪的溃败聚集叠加而成,虽如同“假想症”“耽溺症”“白日梦”那般不可救药,实则喻示即将到来的崭新的“美的历程”。当你与某个未知的、危险的,甚至非常遥远的文本狭路相逢,因内心的惶惑不安或精神的极大满足而心荡神摇,从鸡皮疙瘩到头皮发麻,从耳畔轰鸣到天旋地转,身体的麻痹和思想的混沌导引的“晕眩”迷途,必将带你走进浑然忘我、魂灵激荡的自由之境,开启“须臾即永恒”的顿悟时刻。

许知远后来谈及“晕眩”的解读,说当时整个直播间都被物品所填满,如此充沛又惊人的匮乏,缺乏丰富的层次和明晰的逻辑,你很难进入这个被“物”所占据的世界。理解是对意义的把握,意义则是由语境提供的。当延绵不绝的人声织体,从四周侵袭而来,携带直播间惯有的强力磁场和巨大热情,现场语境下除了“晕眩”还有极度的疲倦。如同你跟世界的关系不值得推敲一样,热情背后通常是简单的雷同和不断复制的迷狂,“所有时髦的言辞都倾向于分享相同的经验”,喧闹的过程弥漫深深的孤独。确有可能,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个逼真的幻觉而已,它引起焦躁和不适的同时,打开的将是一片庞杂而繁芜的思想迷雾。

新闻推荐

《阿凡达》超《复联4》再成全球票房冠军 累计票房超27.98亿美元,导演透露《阿凡达》续集在视效方面有巨大进步

《阿凡达》海报昨日,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13时39分,《阿凡达》再次登上全球影史单片票房冠军宝座。该片正在...

 
相关推荐